杏彩体育官网下载: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2年总结及20

  全面的权威数据统计实证表明,2022年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创新,迎难而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1)整体概况:政策护航,产业纾困政策和区域规划密集出台;市场驱动,承压前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与宏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但恢复速度弱于预期;九大门类营收“四升五降”,产业动能亟需全面提升;新业态发展迅猛,态势持久,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企业营收东、西部微增,中部强增,东北地区下降,政策仍需精准发力;微旅游业和小众旅游恢复加快,新业态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2)六大特征:产品供给收缩,提质增效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内驱动力;预期转弱明显,文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和压抑;要素创新突出,数字技术重塑业态,数字化驱动仍是产业发展关键词;文化产品“出海”亮点频现,海外文旅推广提速增效;“两创”引领,传统文化破圈,“国潮”增速;“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等“深度融合”凸显文旅产业方向。(3)六大问题:产业融合加速态势及融而不合、多头治理等问题倒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业内法治化建设亟待加强,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产业分类对创新融合发展体现尚不充分,统计制度亟待完善;文旅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待推进;文化安全意识需全面加强;文旅资源向高质量产品创新转化动能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4)十大发展趋势:文旅融合加速深化,助推产业由高速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市场预期强于市场复苏,稳中求进成为发展主旋律;文旅企业重新洗牌,中小微文旅企业成为供应链修复的重要一环;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新业态引领文旅产品加速更新迭代;文旅消费分层分级加速,细分领域有望诞生“独角兽”;线上文旅消费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乡村及中老年市场有待挖掘;区域联动趋势突出,重大文旅产业龙头作用彰显;文旅产业全面赋能趋势进一步凸显;元宇宙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加速推动文旅产业“数实融合”;重新定义全球化,文化贸易与出入境游成为新增长点。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迎难而进、坚持融合创新、强势回暖,但也暴露出一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问题与短板。本研究立足于数据统计,全面总结了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对其特征与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10个方面对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以期为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一,文旅纾困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积极助力行业回暖。2022年,外部环境不确定与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文旅产业的复苏发展与政策促进相伴相生。一方面,受3年疫情叠加因素影响,文化旅业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文化和旅游部陆续出台并及时动态调整了针对旅行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类文化空间等市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有效保障了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受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GDP增速仅为0.4%{1},文化和旅业恢复发展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积极作为,各地区也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出台文旅行业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进一步降低文旅企业经营成本,有效缓解文旅企业的实际困境。但多部门牵头之下的产业支持政策落地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深入观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政策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区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学规划发展蓝图。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文旅产业顶层设计相关制度、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国家层面,2022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各部委出台的45项重要政策中,规划、指导意见类文本共计22条,占比达49%。区域层面,各省市在2022年密集出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文旅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细化量化发展指标。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川渝和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政策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文旅政策的细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文旅融合、文化科技、乡村振兴等均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在2022年备受关注的重要细分领域。

  一是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强相关态势。通过回顾2019-2022年我国GDP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增速与GDP增长同频共振,呈现出强相关特点。

  这一态势的出现,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有关。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文化产业增加值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突出,增速不但低于前期,且低于GDP。另一方面与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对外部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疫情因素导致的消费场景、消费意愿等方面的负面变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显著制约。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强相关态势,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复苏的关键点。以2021年为样本,这一年我国GDP、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分别为8.3%{2}、16.6%{3}、16%{4},在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复苏势头强劲,起到稳人心、鼓士气、保增速的作用。

  二是文化产业承压前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但营收增速下跌明显,产业增长动能亟需全面提升。

  企业数量方面,在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在2022年保持了上升态势,为6.9万家{5},但数据显示增速有所下降,为6.1%,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疫情影响下,2022年文化和旅游企业生存压力仍然突出。

  营收增速方面,2022年,全国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0.9%{6}。规上文化企业虽然稳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但回顾2019-2022年规上文化企业总体营收状况来看,2022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低于2019年7%、2020年2.2%、2021年16%的增速。

  三是九大门类“四降五升”,聚集性文化业态营收严重受挫。从单体产业来看,2022年全国规上文化企业营收情况整体呈现“四降五升”的特点。“五升”即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增速分别为3.3%、3.4%、3.2%、2.1%和0.3%{7},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两大行业增长较高,进一步显示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等线上传播的跨时空优势。“四降”即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增速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增速分别为-14.7%、-1.0%、-0.2%与-0.6%{8}。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最低,为-14.7%,且该门类是九大门类中唯一一个全年营收情况仍低于2019年的产业类型,再次凸显疫情对线下聚集性业态造成的冲击。

  四是新业态发展迅猛,态势持久,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39.8%{9}。技术驱动下,数字经济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文化产业新业态得益于技术加持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2022年文化新业态类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33.3%上升至36%,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10}。

  五是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东中西部文化企业发展策略仍需精准发力。2022年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0.1%;中部地区18269亿元,增长5.8%;西部地区10793亿元,增长0.5%;东北地区1029亿元,下降1.0%{11}。

  2022年东部地区10个省市GDP总量占我国GDP总量的51.3%。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更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最高,为75.3%{12}。中部地区营收增速明显提升,2022年中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为5.8%,超过东部,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东北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远低于其他区域,且在近3年均为负增长,这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产业转型挑战、青年人口外迁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叠加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迟滞不无关系。

  一是行业纾困成为第一要务。2022年,旅游业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疫情影响下旅游消费决策中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降至近4年来最低水平,分别为25.3亿人次和20400亿元{13}。结合前几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可以看到,国内旅游人次同比下降22%;与2020年疫情第一年相比减少12.1%,仅恢复至2019年的42.1%。从旅游收入来看,2022年旅游收入比2021年下降了22.1%,仅恢复至2019年的35.6%。产业数据再次证明疫情对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之大。

  二是微旅游业态活力显现,假日出行比例升高。疫情影响下,2022年的假日出行比例逐渐升高,但在跨省游、出入境熔断机制政策下,远途游消费需求被持续抑制,周边游、短途游等微旅游业态仍是主流。2022年全国7个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次共计11.14亿,占全年比重的44%,比2019年上涨近14%;旅游收入达7398.65亿元,占全年比重的36.2%{14}。出游半径距离明显收缩,2022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节假日的出游平均半径为108.92公里,目的地游憩平均半径为7.04公里{15}。

  四是中小微旅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上市旅游公司亏损多、压力大,行业投融资陷入低迷。从旅行社接待游客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接待游客仅为4811万人次{17}左右,比2019年的18472.66万人次下降了73%,全国旅行社行业生存举步维艰、营收情况较为恶劣,流动资金不足。为此,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为旅行社专项纾困。局部疫情封控导致的人流下降直接影响了以线下旅游业态为核心的上市企业营收表现,以长白山、大连圣亚、中青旅等为代表的景区、旅游出行、住宿类旅游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五是文旅新业态方兴未艾,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对发展“旅游+”“+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农文旅为代表的各类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在疫情对生产的倒逼下,文旅行业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入结合,数字技术在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与服务等各环节持续赋能,为文旅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机遇。但目前多数“云旅游”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六是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整体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全球旅游业或将新增5800万个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3亿,仅比疫情前低1%{18}。就国内而言,一方面,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消费新特点与传统旅行社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旅游市场低迷直接导致从业人员失业现象增多。2019-2021年,我国文化和旅业从业人员数量从516.14万人下降至483.43万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32.1%{19}。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迎难而上,虽然总体而言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