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收纳,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创造美好人生的必修课。孩子忘戴红领巾,家长匆忙送到学校门口;老师已经开始授课,学生仍无法从杂乱的桌洞里找到教科书;已完成的作业,因自家书房杂乱,不翼而飞……种种丢三落四的现象,成为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因素。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三小学着力用整理收纳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以奠基学生美好未来。
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物品分类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实践,在家庭里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领悟劳动的真谛,学校成立编委会,组织教师团队编写以整理与收纳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让劳动回归教育本真。课程开发团队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兴趣和经验,科学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一至六年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整理收纳任务,经过4个月的筹备,历经多次改编、校审和美工修饰,范县第三小学《整理收纳》校本教材完成终审校对并投入使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编写遵从“教育的意义性、活动的趣味性、实施的可行性”原则,包含“生活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三大部分。校园收纳篇包括“个人空间、教室空间、校园空间”,家庭篇包括“卧室、书房、客厅、厨房、卫生间、玄关、阳台”共10个任务群,形成了58个劳动项目。任务群设计遵循实践为主、方式多样、学习进阶和生活美学四个原则。依据课程标准,设置“物品整理—小空间整理与收纳—大空间整理与收纳”的大项目,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逐渐提高劳动难度,体现不同学段的纵向衔接与进阶关系。每节课都配有视频讲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家中和家人一同学习的需求。
除此之外,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校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劳动课时班主任以校本教材《整理收纳》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劳动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学习任务更清晰。飘溢着油墨芬芳的《整理收纳》教材,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孩子们充满兴趣,如今的整理收纳课已成了孩子们每周最盼望的课。
从某种角度而言,整理与收纳是对个人思维的整合,是对个人生存空间的规划,更是小学生的必备品格、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五育”融合的应有之义,整理收纳的是物品,改变的是生活。
为让整理收纳课程从教材编制走向实践推广,学校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课时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可利用教学资源;课后评测和师资安排等。课时目标达成主要采用课中表现性评价和对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评估。教学方法采用视频演示法、示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我们为学生提供学习物品、班级、学校和家庭等空间资源,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创造条件。课程采取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每周一节整理收纳课,由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共同承担。
为了实现全学科育人,学校尝试把整理收纳课与国家课程融合创新。首先,可以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学生从事家庭或学校的整理收纳活动,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第一手素材。其次,也可以与数学学科相融合,学生在完成有限空间的整理收纳时,需要测量、计算、分类和排序,从而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和数算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也可以实现与美育的融合。经过科学合理的整理与收纳,会使我们生存的空间更加美丽、和谐、条理有序,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实现了与德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因为整理与收纳体现了秩序与整洁的重要性,通过整理与收纳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环境。而且,整理收纳课本身也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评价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为促进整理收纳课程的规范实施,我们以成长档案袋、无纸笔测评和综合实践作业3个检测基点,对整理收纳课程实施的效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价。
成长档案袋是记录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的重要工具。在整理收纳课程上,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将每一次的进步和收获,用详细的文字和图片珍藏在档案袋里。他们细致记录着自己在技能掌握上的突破,比如如何快速整理书包,如何提高书房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档案袋是孩子们思维变化的见证者,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分类意识和归纳能力,作为个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记录在档案袋中。更重要的是,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持续获得的整理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日积月累中,已经悄然帮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收纳习惯,进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整洁舒适。
在无纸笔测评中,我们突出考查真实情境中学生整理收纳技能的实际操作。学校设置模拟厨房、课桌椅、日常生活用品等真实场地,意在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展现出他们在空间规划、物品分类、收纳技巧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强化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所展示的操作流畅度、整理收纳的美感度和整理收纳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例如,他们的整理方案是否符合实际需求,他们的整理收纳思路是否最优,他们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有效地整理出整洁有序的空间,是否能巧妙地利用收纳工具提高空间利用率。这种评价方式直观反映了学生的整理收纳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近年来,这种考核方式,已经成为我校无纸笔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素养落地与课程规划之间的联结。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实践作业。例如,家庭整理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居住空间进行规划和整理,教师结合家长对孩子的这种个性化的实践经验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如整理收纳的物品分类是否合适,是否能起到优化空间的作用等,让他们认识到整理收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此外,学校公共区域整理类作业,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们需要分组完成对图书馆、教室或操场等公共空间的整理任务。教师对他们的共同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协调不同意见,以及如何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家庭类整理收纳内容还对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居住环境的改进、家庭成员个人素养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整理收纳能力在未来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无疑会发挥更大的综合性作用。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能在整理收纳课程中习得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植分类和收纳意识,奠基学生终身发展高阶素养。
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整理与收纳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群,并在中小学广泛实施。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教育成效。河南范县三小开设的整理与收纳课,实现了劳动教育在创造生活、筹划思维和核心素养培养上的多向度突破。
整理与收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整理与收纳的过程。整理与收纳不仅能改变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能塑造向美向善的美好心灵。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学生丢三落四的情况经常可见,正因如此,整理与收纳能建立起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秩序感、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河南范县三小遵从教育的意义性原则,科学规划整理与收纳任务群内容,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逐渐提高劳动课程难度,不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有清晰的学习任务,实现了不同学段整理与收纳教育的纵向衔接和进阶。整理与收纳的习惯和能力一旦养成,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帮助,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学生从整理与收纳中,切身体验、正确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整理与收纳是发展筹划思维的教育。整理与收纳不仅是物品管理的过程,更是发展筹划思维的良好途径。我们需要根据物品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学会在有限的空间内作出最优决策,这正是筹划思维中的优先级管理和决策过程。
河南范县三小尝试把整理收纳课与国家课程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之举。比如,与数学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完成有限空间的整理与收纳时进行测量、计算、分类和排序,从而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和数算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充分展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重要价值和方法。整理与收纳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筹划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整理与收纳的劳动实践中可以发现美、收获美、创造美。
整理与收纳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整理与收纳课与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整理与收纳中能体悟劳动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物品、人与社会的关系。
河南范县三小从促进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成长档案袋等实践性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整理与收纳不仅局限于我们家庭的日常生活,还应包括学校生活环境与学习空间、社会公共空间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协调不同意见,又学会了如何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整理与收纳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一时一地的效果上,更在于能从长期的教育实效中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对劳动创造幸福人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