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外出的儿女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村里,和父母团聚。老人家无疑是成功的,养育的儿女至少三个都上了大学,在城里安家,有体面的工作,有车子、房子和第三代。他们都孝顺,开车或搭飞机,准时赶到。一年到头,老两口最盼望的日子就此拉开序幕。他们站在村口迎接,随后前呼后拥地往家走。巷子口站着的乡亲,无不投以艳羡的目光。老人家准备充足,不愁人口暴增多倍。笼里有的是大阉鸡和肥鹅,腊肉成排挂着。知道老爸脾性的孩子带回好酒,老妈妈也接到丰盛的礼物。
吃,是主人的拿手项目,团聚的重头戏。除夕,丰盛无比的团年饭吃过,男人们带点醉意,抽烟,拉呱。小姑子和嫂嫂缠着女主人说东家长西家短之外,还得暗里较劲,看谁家活得“最体面”。孩子读哪家学校,成绩和比赛得什么奖,是要抖落的。三四家人的孩子,平日各居一方,至多是视频上见面,乍见面,说个没完,玩闹得起劲。
以血缘维系的一群,新鲜劲维持一天、两天,说够了,吃饱喝足了,各寻生路。此刻,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承认,爸爸妈妈再亲切,爷爷奶奶再慈祥,都比不上手机。打游戏,上微信、朋友圈晒照片,看抖音……老两口目睹这一切,是困惑,是尴尬,是难堪,还是欣慰?难说。不敢抱怨就是了。都回来了,还想怎么样?何况还有得忙,厨房里如山的脏碗碟和酒杯,院子里满地鸡毛,老太太拼着腰腿痛,非到半夜干不赢。闺女、媳妇要帮忙,被她以“你们不知道东西放哪”为理由推走了。大男人理所当然地当大爷。城里住惯的小字辈,娇生惯养,指望他们干家务?
连具典型意义的春节团聚,哪怕才短短几天,也无法把亲情安顿妥当,遑论平日?可见任何情感,短暂的过去后,维持并不容易。见于由爱情进入婚姻的全程,从一天到晚腻在一起,一天写几封情书到相敬如“冰”;见于由分离而积累张力的亲情呢?母亲可能奢望中年的女儿像小时候一样,成为“贴心小棉袄”?我拿着儿子三个月时拍下的照片,想起他出生后第三天,把他从他母亲的怀里抱过来,第一次以父亲的身份和他睡觉,怕被子把他的脸盖住,他难以呼吸,以一只手支起,一夜不敢合眼。此刻,好意思对比我粗壮的汉子说他嫌“歪腻”的光时代吗?
我们通常把美好的亲情定义为“在一起”,陪伴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共处,被认定为必需。对这一简单至极的道理,我领悟得很迟,一如天天早上从门前经过的一位中年父亲,一望而知是新移民,他送十来岁的儿子上学,都自顾自走路,拉开十多步。而不像洋家庭一样,趁这难得的机会,并排走,热烈地交谈。当我中年,父亲还在世,弟妹三家一共十多人来我家聚会。我总要编一个理由,诸如“赶稿子,时限已近”“要和XX联系”,溜进书房,把他们撂下。客厅里笑语喧哗,我边码字边听,心里虽然舒服得紧,却认为加入纯属浪费时间。
亲情须体现在感情和思想的充分交流,而闹哄哄的场合于私房话并不合宜。我和儿子之间具深度的谈线岁那年,我约他去一家酒吧,对喝啤酒,以男人对男人的身份对话,焦点是他的婚姻大事。十多年前,和二三十岁的女儿谈心,最佳场合是车内,我得找个理由送她去上班,路上无拘无束地谈,我借此“套出”她的秘密,从个人经济状况到择偶,进而提供建议。我须说英语,否则他们不能无障碍地表达。更要紧的是“必须如何”的教训口吻须戒除。阖家团聚,于一些中国大家长是施以庭训的唯一机会,指手画脚一番,晚辈唯唯,心里却藏一句:你有完没完?
其次,亲情须通过共同参与来培植。我和两个孙子之间,予我深刻印象的互动,发生在三个月前,我和老妻驾车一个小时去他们家。大孙子和我坐在后院的亭子里,谈了好久。他上四年级,爱读书,对很少见上面的祖父很是尊敬,而他老子六岁前在家乡,以顽皮著称,被他祖父即我父亲溺宠。不过,停留在有问有答的层次,算不上平等。随后,我伏在地上,和他以及他弟弟玩积木,一起“建造”一个车站,大的动手,小的指挥,三人都极为投入。
第三是留下私人空间。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亲人团聚,并非一天到晚厮守,要讲究张弛、疏密。洋谚云,朋友如鱼,在家里放三天就发臭。套用于亲情,如果团聚多天,“在一起”最好有间隔,比如每一次一两个小时。能够扎堆玩,打麻将,打球,做游戏,看戏,那最好,不必设限。如果是短聚,最好为大人小孩都预备些节目。
关于亲人团聚,这生命中的华彩乐段,难道只有赞叹?大餐吃过,看着满桌狼藉,眼前,孙儿女嬉闹不休,你暗里皱眉,心里说:快回家吧!
时间到了,你把亲人们送上车,挥别时长吁一口气,终于可以回到常轨了!开始前热切地期盼,进行时快乐和厌烦兼而有之,结束后,满足中有“不过如此”的失落。为此,你暗里痛斥自己没心没肺,却要承认是本性使然。
古罗马大思想家、《忏悔录》作者奥古斯丁说:“人有一个永不满足的巨大空洞,是神造人时为自己而留下的。”